记深圳市松岗中学
2005届内地新疆高中班毕业生
柯兰别克·艾尔肯
他是深圳松岗中学2005届内高班毕业生,2009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法律本科毕业后,他放弃了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他就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哈拉布拉克乡党政办公室秘书柯兰别克·艾尔肯。
因为学习成绩优秀,喜欢科普活动,柯兰别克·艾尔肯在读初中的时候荣获多项自治区级、市级航模大赛冠军,获得“全国百佳好少年”称号及启明星奖,成为被免试录取到市级重点初中尖子班的全校唯一一名柯尔克孜族学生。
2001年,柯兰别克·艾尔肯如愿考上了内地新疆高中班,来到深圳市松岗中学读高中。2005年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留在北京工作或者回到新疆。看着首都的繁华,想到大都市的生活,他一度为之动心。于是,他在北京找到一份薪酬待遇还算不错的工作。可是,有一天父亲一个电话,让柯兰别克·艾尔肯的人生发生了改变。父亲在电话里说,“儿子,你想留在北京爸不反对,这是你的自由。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家乡更需要你,这里才是你真正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听着父亲的话,柯兰别克·艾尔肯陷入了沉思。想到从小想要报答父母的心愿,想到国家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开设内高班培养人才的意义,想到家乡需要人建设,想到自己如今的选择,他便拿起笔写了辞职信,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阿合奇县。
阿合奇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脉腹地,地处高寒山区,县境海拔在1730米至5900米之间,地形特征呈“两山夹一谷”,全境均属山间河谷地带,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82元,属国家重点边境扶贫试点县。而正是这样一个贫困小县城,成了柯兰别克·艾尔肯书写人生意义的新起点。
回到家乡后,柯兰别克·艾尔肯被分配到哈拉布拉克乡政府工作。哈拉布拉克乡离县城有90多公里,是最偏远的一个乡,同时也是海拔最高的一个乡。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四周被雪山围绕,又处在风谷口,常年寒风凛冽,是出了名的“风沙乡”。
春节过后的第一天,柯兰别克·艾尔肯就背着行李、提着大小包走下班车,站在了乡政府大门前,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这偏僻荒凉的小镇,巨大的反差顿时将满腹的壮志雄心吹散了一半。可接下来,他却被前来迎接的领导和同事们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他们帮他拿行李,给他安排宿舍打扫房间,领着他去看办公室、一一介绍同事。
同事们的热情与质朴深深地感染着柯兰别克·艾尔肯的心,从那一刻起,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由于乡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为柯尔克孜族,他凭借自身语言优势成了办公室的翻译,农牧民来办公室办事、咨询,他便立刻放下手中的活主动接待,为他们解答问题、向领导上报农牧民急需解决的问题。渐渐地,全乡的农牧民都知道乡党政办公室来了一个柯尔克孜族小伙子,能为他们做翻译,办事情,称赞他是柯尔克孜族的好青年。
有一次,一位孤寡老人家里没有煤可取暖做饭时,来到了柯兰别克·艾尔肯的办公室。当了解到这位孤寡老人的困难时,他毫不犹豫地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掏出两百元钱,塞进了老人的口袋。从那之后,柯兰别克·艾尔肯就一直默默地帮助着这位孤寡老人,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每当到了夏季放牧季节,柯兰别克·艾尔肯不知有多少次跟随乡领导,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颠簸。有的牧区汽车上不去,只有骑马上去,数小时甚至一整天在马背上的颠簸,这让不会骑马的这个柯族小伙子吃尽了苦头,往往一趟下来就是遍体鳞伤。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这是他的工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柯兰别克·艾尔肯就这样在基层忙碌而又平凡的工作生活中磨练着自己,书写着自己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图为 柯兰别克·艾尔肯在办公室